
城市污水排放與市民生存環(huán)境、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日前,部分駐洛省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對洛陽市主城區(qū)水質提升工程及排水管網改造工作進行集中視察,其中就包括大明渠沿線智能截流井改造工程。 記者從市住建局獲悉,大明渠沿線智能截流井改造工程,是我市主城區(qū)排水管網改造工作的一部分,為改善大明渠水質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原來,在大明渠沿線安裝智能截流井,是為了實現“雨污分流”——讓干凈的雨水流入大明渠,讓污水流入污水處理廠,從而改善我市河渠地表水水質,提升城市人居環(huán)境。 大明渠沿線目前共建設有5座智能截流井及配套管網,這些截流井被安裝在通向大明渠的雨水管道的末端。 雖名曰雨水管道,但由于上游部分老舊城區(qū)的排水管網依然是雨污合流管道,這就導致一部分污水也進入雨水管道,這時,就要在雨水管道末端安裝截流井,將污水截流,從而使大明渠免受污染。 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流井實現“雨污分流”,主要是通過對水量的監(jiān)測實現的。一般而言,污水的水量比雨水的水量小得多,因此當管道中水位較低時,一般會將其識別為污水,從而加以截流,經污水處理管道送入污水處理廠。 傳統(tǒng)截流井雖然也有將旱流污水自動排入污水處理管道的功能,不過,當降雨量過大時,大量雨水和污水就會被一同灌入污水處理管道,進入污水處理廠,這就給污水處理廠增添了負擔。另外,如果大雨造成水位過高,還可能導致渠道里的雨水倒灌至管網系統(tǒng)。 智能截流井具備智能清污分流功能,能自動監(jiān)測降雨量、水質、液位等,將旱流污水和受污染較嚴重的初期雨水截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較干凈的雨水排至大明渠,減輕污水處理廠雨天的污水處理負擔。智能截流井的“智能防自然水體倒灌”功能,能夠識別井外水位,避免自然水體倒灌到管網系統(tǒng)。 此外,智能截流井還具有截流限流功能、緊急行洪功能、攔渣功能、遠程監(jiān)測和控制功能等,能夠實現對排水過程的智能化、精細化控制。 該負責人介紹,智能截流井的建設,將對水生態(tài)修復、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提供實踐經驗和技術支持,從而達到“水清、岸綠、生態(tài)共享”的惠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