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新聞辦介紹,閔行區浦業路一期,沿江而行,從浦東閔行區界至S32公路,一條“地下生命線”——浦業路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正在誕生。

閔行區浦業路一期(浦東閔行區界-S32公路)新建工程項目,總長度約7.62公里,是閔行沿江的主干道路,是奉浦快線BRT二期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市五條“主干型管廊”通道之一。工程建成后,將同時兼具交通主干道及地下管線主干路的功能,周邊市民可通過本條道路直接抵達浦東、奉賢中心區域。

目前,管廊基坑圍護結構已完成約4公里,管廊主體結構已完成約2.0公里,新建周浦塘橋已完成80%下部結構,姚家浜橋管廊工作井、接收井施工完成。今年將完成所有地下綜合管廊、雨污水管道、橋梁駁岸。2024年完成所有道路工程、交通附屬及綠化工程,確保2025年順利完工交付。詳見↓

地下“別有洞天”

從高空俯瞰,浦業路上有長條形的“洞”,沿著下沉的扶梯,直達地下9米的隧道空間,一睹這條綜合地下管廊“真容”:寬度7米,足足夠兩輛汽車并排而行,已經完成的方形管廊通向遠方,再往前,可以看見型鋼結構一字排開,這是基坑圍護結構,已完成約4公里。

作為一座專門為市政管線建設的“商品房”,每一個艙室,都有其對應的“住戶”,比如高壓艙是用來安放高壓電力管道,綜合艙用于信息管線與消防管線安裝。不同傳統的單層多艙結構,浦業路項目建設的綜合管廊是雙層四艙結構布局,上層為超高壓電力管線與信息消防管線,下層為高、低壓電力管線。

雙層四艙施工控制精度高,難度大,對于結構縫處理、結構防水施工及大體積混凝施工關鍵。為此,項目團隊針對管廊項目定制開發了適合上下四艙可同步施工的臺車模架系統,模塊化的設計應對不同長度和斷面的使用場景,結合模擬方案,對施工進行細部優化。

綜合管廊綜合布線建筑信息模型圖

在模板的運用上,項目團將重量輕、定型好、拼裝快、可循環的高聚合物模板相比傳統鋼模和木模,不僅低碳環保,也節省了材料和人工的投入,更可在露天雨季施工,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模板實際場景圖

工程大,難點多,為何要做?

地下綜合管廊,也被稱作地下“巨龍”,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為城市輸送著水、電、氣等資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公共隧道空間,收納沿線7公里的電力、通信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這樣可解決反復開挖路面、架空線網密集、管線事故頻發問題,是破解城市“馬路拉鏈”與“蛛網架線”的重要手段——這就是地下綜合管廊的作用。
簡而言之,它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的“生命線”。

通過一體化布局,新建的浦業路項目,不僅集約用地,還使地上空間更加亮麗,與環境景觀更融合。根據規劃,建成后,從浦業路走過,很難發現地下藏著一條能源管廊,管廊逃生口、風亭等都藏進了綠化帶。

浦業路一期項目包括地下綜合管廊、雨污水管道、橋梁駁岸、道路工程、交通附屬及綠化工程等,同時,新建航道橋2座、中小橋梁16座。
目前,管廊基坑圍護結構已完成約4公里,管廊主體結構已完成約2.0公里,新建周浦塘橋已完成80%下部結構,姚家浜橋管廊工作井、接收井施工完成。今年將完成所有地下綜合管廊、雨污水管道、橋梁駁岸。2024年完成所有道路工程、交通附屬及綠化工程,確保2025年順利完工交付。

工程建成后,周邊市民往來浦東、奉賢中心區域又多了一條道路。同時,工程也將進一步配合郊野公園的建設,促進浦江鎮、浦錦街道濱江開發,為浦江濱江打造一流濱江帶做出貢獻。

來源:閔行區新聞辦